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为1999年创立的外国语系,2016年成立外国语学院,下设大学外语教学部、英语系、日语系,包含英语(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日语和翻译3个本科专业以及翻译专业硕士点,担纲我校科学技术史博士点中外技术文化交流方向学科建设,并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公共外语教学。
学院现有教职工111人,其中教授5人,副高职称2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江西省“赣鄱俊才——高校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景德镇“3+1+X”省级人才2人、市级人才3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00余人(其中博士学历学位5人,在读博士10人),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教师30余人。
学院教学设备完善,科研环境优良。建有先进的同声传译实训室一间,国际学术会议室一间,语言实验室面积达1220多平方米,语音室座位数900余座;设有“陶瓷之路”研究中心、陶瓷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东亚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研究与传播中心等五个科研机构。学院负责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建的中国陶瓷术语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
学院同声传译实训室
学院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教育部产学研项目3项,教育部教改课题2 项,各类省级科研及教改项目60余项;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6门,省线下一流课程1门,国际课程2门(在印尼国家慕课平台上线);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国家级特等奖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江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江西省外语教学大赛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团体三等奖1项;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等国内专业顶级期刊和陶瓷文博类国际期刊如Ceramics Monthly、Studies in Conservation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的《中国陶瓷文化英语》《跨境电商英语直播实用教程》等填补了该领域外语教材的空白,开辟了“外语+陶瓷”的新文科特色学科发展之路。
学院教师所获荣誉奖励(部分)
学院教师翻译了国家出版基金“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中国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和《海外陶瓷研究名家译丛》等译著五百万字,担纲了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英译和校审工作、“国际陶艺学会2021年年会”等大会翻译近百场次,承办了“瓷的旅程——2023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等国际交流盛会,为建设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促进当代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学院教师公开出版的专著(部分)
学院教师翻译的专著(部分)
学院教师主编的陶瓷外语系列教材(部分)
学院学生在历年国家级及省级外语演讲、翻译、阅读、写作、辩论等各类学科专业赛事和全国“挑战杯”科技大赛等竞赛中表现优异。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学生就业前景好,就业率高,办学20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跨学科知识丰富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他们正活跃在国内外的新闻、商务、管理、教学、翻译等行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其中的佼佼者,正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或服务于国家顶级新闻单位,把守我国对外传播的窗口;或任教于国内知名大学,为相关行业培养一流人才;或就职于著名跨国公司,统筹中国区行政事务;或筚路蓝缕独当一面,创建了颇具影响的企业机构……
学院在校学生近年所获奖项(部分)
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建设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陶瓷大学的总体目标,充分依托学校百年的办学积淀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借助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契机,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英国斯泰福夏大学等国内外文博和教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注重夯实学生的外语语言基础,提升专业综合能力的同时,将陶瓷的相关知识有机地融合到人才培养中,形成了“立足地方、服务行业、放眼世界、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外语+陶瓷”的新文科外语专业高阶人才,为建设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陶瓷特色外国语学院而努力奋斗!
学院翻译团队师生为学校国际会议提供同声传译服务
对外交流
学院院徽
院徽设计理念:徽章以元青花大盘为原型,学院中文名集郭沫若字体,中心纹饰有书本、笔头、高山、海水、骆驼、风帆等元素,既有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寓意,也有一带一路、沟通东西的象征。中心纹饰外装饰一圈元青花缠枝牡丹图案,借助这一中国陶瓷外销最具代表性瓷类,凸显外语人的包容心态与国际视野,表明外国语学院“立足行业、服务地方、放眼世界、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